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纸墨情缘80年·我和《黑龙江日报》的缘分 为乡村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办公桌抽屉最深处,锁着一摞用红绳捆扎的报纸。边角被岁月磨得微微卷曲,却仍能闻到那缕熟悉的墨香。这是我20年执教生涯中珍藏的《黑龙江日报》。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小伙,到如今鬓角染霜的乡村教师,它始终如一盏温润的灯,照亮我扎根黑土地的教育之路。
1999年,我背着行囊来到这所乡村学校报到。土坯砌成的教室、吱呀作响的木桌椅,还有孩子们眼中那抹既好奇又羞怯的光芒,让我心中交织着激动与忐忑。
第一堂语文课,我想给孩子们讲“家乡的美”,可翻遍仅有的几本教材,关于黑龙江的内容却寥寥无几。正当我一筹莫展时,校长微笑着递来一份《黑龙江日报》,“这上面有不少咱们黑龙江的故事,兴许能用上。”
那晚,我在昏黄的台灯下将报纸逐字逐句研读。“松花江畔稻浪滚滚”的通讯,细腻描绘了农民弯腰插秧的景象;“扎龙湿地迎来候鸟”的图片里,丹顶鹤的优雅姿态让我眼前一亮;就连“民俗小知识”,也饶有趣味地介绍着蒙古族那达慕的盛况。
第二天上课,我把报纸带到教室,指着图片给孩子们讲松花江的四季,朗读通讯里的风土人情。当读到“咱们县的西瓜在全省评比中拿了奖”时,一个男孩兴奋地举起手来:“老师,我家种的就是这种西瓜!”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,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起自家的农活,熟悉的乡景。从那以后,我暗下决心,要让《黑龙江日报》成为孩子们认识家乡的“活教材”。
订阅《黑龙江日报》成了我每年必做的事。春天,我将“春耕时节”的报道剪下,贴在教室后墙的“家乡专栏”,让城里来的支教老师也能感受春耕韵律的脉搏;夏天,我向孩子们讲述“防汛救灾”中武警战士守护堤坝的故事,教他们懂得责任与担当;秋天,在充满墨香的“丰收节”特刊上,我带领孩子在金黄的稻田里,书写对家乡的热爱;冬天,“冰雪大世界”的图片则化身美术课的范本,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冰雕的同时,也画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。
这些年,学校面貌一新,多媒体教室、电子图书角一应俱全,但我仍保持着每天翻看《黑龙江日报》的习惯。备课遇到瓶颈时,“教育周刊”里的鲜活案例总能带给我启发;跟家长沟通农业政策时,“乡村振兴”专栏帮我用最朴实的语言解读政策;就连学校组织研学活动,我也会在报纸上找家乡的红色足迹与非遗项目,让行走的课堂更具深度与温度。《黑龙江日报》不仅是我的“教学助手”,更是连接三尺讲台与广阔乡土、过往岁月与未来世界的桥梁。
如今,我教过的学生中,有人成了农技员,有人回到母校执起教鞭,有人将家乡特产销往全国各地。每次他们回来,总会提起当年教室里的“家乡专栏”,说起我读给他们听的报纸故事。而我抽屉里的报纸,也从最初的几页,变成了厚厚的几摞。闲暇时,我常把旧报纸拿出来整理,看着那些泛黄的文字和图片,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、教室里清朗的读书声,仿佛穿越时光,再次回到眼前。
这就是我与《黑龙江日报》20年平凡而温暖的故事。它陪我走过教书育人的每一个春秋,也帮无数乡村孩子打开了认识家乡、看见世界的窗口。往后的日子,我仍会继续把报纸里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,让黑土地上的泥土香,浸润每一颗童心,让家乡的声音,在教室里朗朗回荡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